优势产业: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及G新技术产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IT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G端设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品。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引进和实施一批石墨烯、轨道交通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环保技术等重大项目,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2、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打造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形成万亿元产值;
3、延伸汽车产业链,年产销量力争达到400万辆;
4、提G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5、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全产业链;
6、大液晶显示产业规模;
7、加快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基于3D打印技术等新型制造方式;
8、推进石墨烯在工业和消费L域的产业化应用,开发G端金属和纤维复合材料,打造新材料基地;
9、瞄准通用航空器、轨道交通装备、G技术船舶主机与关键零部件,提升G端交通装备产业优势;
10、加强页岩气开发央地合作和各类市场主体培育,构建勘探开发、加工应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11、拓展天然气化工上下游产业链,壮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12、推进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和新药开发引进,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后发优势;
13、提升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和总包能力,形成对接市场、配套完备的环保产业集群;
14、依托云计算数据中心优势,引进和培育数据储存、加工、增值应用企业,形成服务国内外的大数据产业链;
15、创新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完善跨境电商口岸通关、国际配送和结算服务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16、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17、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物流和数字内容产业中心,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18、务实推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以“互联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互联网”为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新基建”政策白皮书
我国各省区市“新基建”发展潜力白皮书
重庆市2020年首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集中开工。其中,新基建重大项目22个,涵盖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众多L域,总投资815亿元。
全力保障产业发展用地上,将优先安排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智能产业项目等用地供应
以2020—2022年为周期,滚动实施全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及储备,是推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先手棋”
6月18日,重庆市政府发布《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3年里,重庆市将总投资3983亿元,滚动实施和储备375个新基建重大项目
在建项目152个,总投资2101亿元,主要任务是提速建设,对冲疫情影响、稳定经济增长;新开工项目102个,总投资831亿元
重庆国际马戏城二期 重庆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内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建设工程 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保护修缮项目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扩容升级改造工程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保护提升改建项目 重庆工业博物馆及文化创意产业园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 铜梁区龙文化演艺中心项目 ★开埠文化遗址公园 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
一、重大乡村振兴项目(3个),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65个),三、重大产业项目(34个),四、重大民生项目(45个)
到2022年,多面建成智慧医疗基础体系,健康医疗大数据多面汇聚和标准化,卫生健康信息资源体系和共享开放机制基本建立
到2022年,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老旧工业片区、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优化升级以及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存量房屋盘活利用等
《指标体系(试行)》共由三级指标体系组成,一级指标共3个;二级指标共13个;三级指标共46个,分级分类推进评估工作
渝建开发〔2021〕8号,重庆新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应建设一星级智慧工地,主城都市区新建政府投资项目应建设二星级及以上智慧工地,鼓励创建三星级智慧工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 9000公里以上,主要节点城市 1 小时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