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方面,长沙将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扩大出色教育资源覆盖面,逐年扩大G中规模。“十四五”期间,全市新、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25所,新改扩建普通G中15所,新改扩建公办园150所,基本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办好2所公办幼儿园;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深入实施名校长出色教师培育工程,培育80名市级名校长,培育好1000名以上市级出色教师。
在医疗卫生方面,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乡镇改厕,乡镇卫生厕所普及率提G到85%。每个乡镇(街道)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办好1个村卫生室,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在社会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低保办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实施G龄津贴、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提升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水平;多面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
附件:关于印发《长沙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的预计总投资52.5亿元的193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场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进民生福祉等均有重要积J意义
长发改能源〔2021〕245 号,结合国家及省能源发展战略和长沙电力特性提出五大重点任务,梳理了46项电力规划重大项目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
长发改能源〔2021〕244 号,标志性工程篇章策划了落实六大能源战略任务的六大标志性工程,梳理了107项能源规划重大项目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
长沙县到2025年,统筹共建多面的智能化基础设施,搭建技术、业务、数据G度融合数据资源中心,助力长沙县成为G品质省会东部新城、升级版现代产业体系、共享型幸福首善之地
长政办发 〔2020〕 23 号,到 2022 年,加速长沙建成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创新创意中心和交 通物流中心,加快长沙实现基本现代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3%以上,合肥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长三角中心区8市平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达到80%以上,城镇化率力争达到70%左右
韶府〔2022〕8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5,每千人执业医生数达2.8,产业结构优化为13:38:49
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左右,远期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城市群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00万人左右,占全区48.7%
城镇化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一区三城多节点市域城镇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39:1缩小至2.08: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城镇常住人口11000万人,农业转移人口多面融入城市,多层次城镇化发展格局更加成熟定型,城乡多面融合发展基本实现
城镇化发展多面提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0%,濮濮清同城化基本实现,市域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完成,全市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打造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以及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5%,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升,两J两带三轴六湾区城镇化空间格局更加优化,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影响力,竞争力大幅跃升
淮城融组办〔2022〕3号,围绕2035年建成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的总目标,新型城镇化主要发展指标13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完成
中心城区城镇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80万人,区位条件较好的乡镇,培育打造20个左右承担全市特色产业,乡镇城镇常住人口规模约80万人
平政办发〔2022〕47号;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发展的一心六J多点城镇格局;提G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全市常住人口突破1400万,服务人口1800万左右,建设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 1.85:1 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