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生态系统多面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生态服务功能完善、城乡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经济绿色G效、生态文化繁荣和谐、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郑州。
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美丽郑州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生态守护。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G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全市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生态质量指数不断提G。
绿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G耗能G耗水G污染行业比例进一步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完成省定目标。
环境改善。空气质量达标进程加快,PM2.5年均浓度降至40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河湖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
治理提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短板加快补齐,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G,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附件:关于印发郑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漳政综〔2022〕34号;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加快清洁能源建设;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葫政办发〔2022〕16号;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建立生态环境分区引导机制,融入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先导区
环境质量改善,PM2.5年均浓度不超过19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生态质量总体稳中向好
从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农业污染源治理和可循环利用,提G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G环境质量,提G农民环保意识,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金政办发〔2022〕17号;绿色转型成效更加显著;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环境安全取得有效保障;环境治理效能明显增强
鸡政规〔2022〕7号;实施3321工程: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实施中国石墨之都和生态宜居之城两大战略
PM2.5浓度稳定达到或优于世界卫生组织D二阶段目标,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优良,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
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覆盖全部区县和大型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自动监测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立体化、智能化技术装备能力不断提升,监测、监控、执法融合联动、协同增效
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达到33μg/m3,地表水省考及以上断面优Ⅲ比例达到100%,水质基本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
构建监测体系新格局,保障基础监测工作,推进监测创新发展,提升应急监测能力,强化质量监督管理,推进数据智慧应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辅助决策应用
白山政办发〔2022〕15号;实现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 98%左右,PM2.5 年均浓度控制在 25μg/m3 以下,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 100%
安政〔2022〕17号;构建以安阳市及县市城区为主体的安阳市中心城区生态功能提升核心及辐射区;构建安阳市一核,三区,多廊道,多节点生态保护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