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数量发展目标:未来三年力争新登记市场主体21万户以上,其中企业4.2万户以上,“个转企”企业2400户以上。到2024年末,全市市场主体力争突破46万户,其中企业力争达到9.2万户。
市场主体质量发展目标: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一批上市挂牌企业、增加一批成长入规企业、创建一批知名品牌企业,推动大企业“D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形成量质双升发展格局。
建立健全“四上企业”培育库。建立“四上”企业长效培育机制,以“在库企业抓增长、达标企业抓入统、未达标企业抓培育”为原则,市、县两级分别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培育库,梯度培育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引入行业龙头提升产业实力。对列入培育库的企业予以重点培育、重点扶持,实施动态监测和管理。到2024年,“四上企业”增加30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90户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增加60户以上,“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增加90户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增加60户以上。
全力打造“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四级培育库。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完善捕捉寻找、扶持壮大机制,建立“种子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级培育库,形成出色企业层层递进、梯度培育的格局。到2024年,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户以上,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户以上,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户以上,国家制造业单项G军企业达到3户。
附件:关于印发吉林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2022-2024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吉市政办发〔2022〕6号;培育形成1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保持在15%以上;新增 2-3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引进30个以上总部经济
吉政办发〔2022〕11号;致力 于把长春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东北亚地区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在汽车,材料,光电等专业L域的科技 中心等远景目标
吉市政办发〔2022〕13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000 亿元;新材料产业达到 540 亿规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 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均达到100亿规模
吉政办发〔2022〕6号;畜牧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到 6000亿元;建成无疫小区15个,执业兽医力争达到6000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5%以上
延州政办发〔2022〕11号;累计投入消防经费4.91亿元;在139个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建设消防水池取水口;新建市政消火栓352座,消防水鹤107座
四政办发〔2022〕11号;产值过亿元的制药企业达10家;研制开发新产品50个以上;收入超亿元以上大品种达到10个;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园区 3 个
松政发〔2022〕3号,有13671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城乡新增3642名残疾人就业,有27834名困难残疾人得到低生活保障,25635名困难残疾人L取生活补贴
松政发〔2022〕2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到2.6平方米
白山政办发〔2022〕4号,划定 73.9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 40.3 万亩
吉政办发〔2021〕69号,县级以上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达标率达到80%;应急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0%;县级以上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吉政数综合 〔2021〕8号,持续提升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服务能力,构建G效互通的政务外网支撑体系,推动建设区域大数据中心
实施长白山人才工程,重点引进培养1000名杰出人才,建立G端产业人才特区,推动重点产业L域结成人才联盟,打造东北亚区域科技人才汇聚G地
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多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长春国际汽车城龙头支撑,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突出长春国际影都带动引L,多面提升文旅创意产业
建设扶余经济开发区,谋划双(城)扶(余)经济合作区、陶五菜松(扶余陶赖昭镇、榆树五棵树镇、德惠菜园子镇、德惠松花江镇)产业集聚区
推进形成一环二轴四射七联络交通网络,推进四平机场、四平环城公路、四平至通化快速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突出重大基础设施网络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