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部门、行业、企业预案全覆盖,上下衔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实现常态化,涵盖危化企业、非煤矿山、建筑施工、
人员密集场所等多个重点行业;信宜市10家非煤矿山、51家加油站、
2家一般化工厂、2家烟花爆竹批发公司、273家烟花爆竹零售店、
5个旅游景区全部录入风险点危险源管理系统,做到监督检查全覆盖;完善了应急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制度,规范了应急处置流程,
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G
。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公共场所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
产月”“安全生产南粤行”“防灾减灾宣传周”等安全文化活动持续深化,宣传阵地不断拓展,全社会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意识显著增强。工贸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培训教育活动多面开
展,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进一步提G。
到2025年,应急管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机制不断健全,灾害事故防治基础多面夯实,
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公众风险观念和安全感持续加强,
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减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G,统一指
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多面建成;
附件:关于印发信宜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晋政办〔2022〕21号;建成1个急救中心,4个急救分中心,12个急救站,配备46辆监护型救护车,28套车载急救设备,4套急救站急救设备,急救体系不断完善
诸政办发〔2022〕34号;新建诸暨市人民医院暨南分院,传染病收治能力达到3.0床/万人以上;核酸检测能力达到单管24万管,全科医生达到5.0名/万人以上
昆政办〔2022〕39号;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对应响应分级为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Ⅳ级响应,坚持防大震,救大灾的底线思维
邯政字〔2022〕18号;健全L导指挥体制;完善应急管理责任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机制;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昆政办〔2022〕41号; 防灾减灾救灾政策规范逐步建立;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日趋完善;防灾减灾设防水平进一步提G;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明显提升
宜府办发〔2022〕34号;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应对气象灾害的资金保障;气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陇政办发〔2022〕68号;以全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揽,以各县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38个市本级专项应急预案为基础,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淮应急〔2022〕32号;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气象监测精密度达到88.75%,公众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到95%,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
临政办字〔2022〕90号;通过书面方式向上级市场监管和卫生健康部门报告疫苗安全事件信息,紧急情况下可通过电话方式报告,初报,续报,终报,核报
凉府发〔2022〕9号;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达到100%,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设定了13项主要指标,设定了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7个方面任务
设定了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深化应急管理法治建设,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提升应急信息支撑能力,凝聚公共安全应急合力等7个方面34项主要任务
芜应急〔2022〕57号;应急管理体系趋于健全;风险防控能力多面提升;应急救援水平显著提G;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共建共治共享基本实现
安政〔2022〕10号;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G;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多面加强;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大幅增强;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肇府函〔2022〕117号;七大工程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地实现,包括补短板工程,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智慧应急信息化建设工程,固根基工程,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2022〕16号;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生物实验室建设,搭建区域内“1+N”公共卫生应急专业实验室网络
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持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G,完善各类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达标率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