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器作为数字经济重要“底座”之一,成为衡量数字化竞争力的重要关键技术,历经结构型传感器、固体型传感器,智能型传感器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支撑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基础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文强于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2022年智能传感器十大园区报告》,明确了智能传感器概念界定,梳理了智能传感器产业演进,分析了智能传感器市场概况,阐述了十大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2022年智能传感器十大园区分别为:苏州工业园区、上海嘉定区、无锡G新区、郑州G新区、常州G新区、重庆北碚区、东湖G新区、绍兴滨海新区、上海怀柔区和广州开发区。
刘文强建议,一是做精特色,依托已有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做精智能传感器特色L域。二是做大应用,结合产业趋势、市场前景,提前瞄准目标L域,定向开发产品及一体化解决方案,做大智能传感器应用L域。三是做强配套,在做精特色、做大应用的基础上,做强材料、设备、中试平台等产业链配套环节,加大资金和人才奖补力度。四是做优品牌,充分借助已有产业联盟、会议论坛等产业支撑、链接要素,以本地应用场景、龙头企业、优势产品为抓手,做优园区智能传感器品牌。
附件:赛迪发布了《2022年智能传感器十大园区报告》

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结合地区特色与国家政策引导, 逐渐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园区,该地区机器人科研机构总数偏少,人才相对匮乏
中部地区作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后起之秀,促进了区域内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机 器人示范应用基地,推动机器人行业应用 场景示范
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资源区位优势与制造业发展基础,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领域高端产品开展创新攻关,专注于垂直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集 聚发展
凭借突出的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京津冀地区区域内上海,天津, 河北机器人产业形成了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为本区 域内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基础,以深圳, 广州,佛山,东莞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在创新力与影响力方面位于全国前列,在机器人领域的科研机构数量较多
长三角地区已建立起了我国功能完善的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 形成了以上海,昆山,无锡,常熟,徐州,南京为代表的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创新环境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
我国机器人产业主要集聚区可分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 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共六大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基础最好
机器人+ 应用不断拓展深入,产业整体呈现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态势,2022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 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
全球相关科研机构及创新企业加大对极端环境,救灾抢险等 特种机器人的研发支持力度,多国联合推进空间机器人升级,各国科研机构采用联合研发模式
5G+工业互联网"为机器人发展带来新机遇,为机器人系统在工业环境极端环境操作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机器人化的智能装备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特种机器人整机性能持续提升,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 21.7%2022年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超过00亿美元,2024年有望达到 140 亿美元
机器人成为企业实现快速复工复产的重要工具,预计2022年工业 机器人市场进一步增长, 将达到 195 亿美元,2024 年将有望达到23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