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前列,覆盖硬件制造、软件技术及终
端产业等多个环节,形成了良好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当前,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不断增加,人工智能企业已超过 2200 家,并且人工智能的应用场
景不断扩展。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位居国内D一梯队,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增
长。2023 年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总产值 3012 亿元,同比增长 21.1%。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为 387 亿元,同比增长 12.1%。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
2025 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 470 亿元。
深圳人工智能企业数量 2267 家,同比增长 18.1%,拥有涵盖华为、腾
讯等龙头企业,云天励飞、元象科技等G成长性企业。目前,深圳已经形
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从企业数量分布来看,
产业链重心位于应用层。截至 2023 年底,深圳有 19.5%的人工智能相关企
业处于基础层,15.6%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处于技术层,64.9%的人工智能
相关企业处于应用层。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重点企业 133 个,主要集中在
南山。南山人工智能企业超 40 家,宝安、龙岗、福田人工智能企业超 20
家,龙华人工智能企业 19 家,坪山、光明、盐田、罗湖人工智能企业较少。
深圳人工智能企业主要涉及智能网联汽车、计算机视觉、智能医疗、智能
芯片、智能服务机器人等L域。
深圳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从数据、算力、技术、场景、人才等方面,
对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部署。深圳努力创建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将在智
能产品、应用场景、智能网联汽车等L域重点发力,争创“全栈创新先锋、
智能产品先锋、数据跨境先锋、场景应用先锋、智能驾驶先锋”“五个先锋”。
附件: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全景图谱(2024 年):总产值3012 亿元,同比增长21.1%,企业数量2267家

构建“一核、两带、三城、 多节点”的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新格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J,优化形成“一带一轴、 三核四J”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
形成“中部强核、 东西两带、南北两圈”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构筑“一区一园一城”科 技创新G地,“一区”为佛山国家G新区,“一园”为佛中人才创新灯塔 产业园,“一城”为三龙湾科技城
加快突破自动控制系统、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开拓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场景应用,推动G端数控机床国产化 增强海工装备国际竞争力 发展航空航天装备产业 培育卫星及应用产业 提升精密仪器产业水平
粤工信装备〔2023〕14号;围绕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优势企业、深入示范推广以及强化支撑体系等五方面明确了详细重点任务安排
粤工信装备〔2023〕13号;锚定五大重点任务,一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二是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四是培育一批具有引L带动作用的“链主”企业;五是深化产业开放合作
促进制造业G质量发展应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改革引L、开放融合、创新驱动、区域协调等原则,推动制造业向G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区公共数据主管部门通过福田政府在线等官网途径发布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申报的通知,明确申报条件;具备及时响应政府监管要求所需的技术管理能力
从营业收入分布区间来看,超过 1000 亿元的有 12 家,500-1000 亿元之间的有 5 家,100-500 亿元之间的有 36 家,50-100 亿元之间的 有 43 家,10-50 亿元之间的有 206 家
为深圳的新基建再次注入强大动力,实现千兆入户和万兆入企,进一步释放城市潜能 让智慧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
条例明确规定,市场主体不得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其他市场主体数据,不得非法收集其他市场主体数据提供替代性产品或者服务
将网络部署、公共云平台建设、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部署等,纳入新建产业园区建设要求,鼓励地市按照数字化园区建设标准对已建产业园区升级改造
到2025年,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推动超过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