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文物保护水平多面提升,文物机构队伍力量增强、结构优化,文物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挖掘阐释。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多面落实,“两线”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更加凸显。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更加优化,科技助力文物事业发展作用更加显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事业更加广泛深入,文物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加彰显,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全省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迈出坚实步伐。
展望2035年,建成与文化名省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文物资源价值多面彰显,考古成果阐释利用实现突破,文物科技保护能力实现跃升,博物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红色文化基因得到有效传承,青海的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实现G质量发展。
附件: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政办〔2022〕13号,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涉及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青政办〔2022〕12号,阐述了我省能源发展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确定了5个方面14项指标,构建了体现我省特点的能源发展指标体系
青政办〔2022〕5号,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兰西城市群主骨架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新兴中小城市加快培育,县城功能持续完善
青政办〔2022〕23号,加强重点区域和矿种管控;强化露天矿山规划布局;严格执行低开采规模;落实新设立露天矿山准入条件
宁政办〔2022〕23 号,金融业的社会经济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在不同层次挂牌交易的企业达到 257 家,全市债券发行规模 86.12 亿元
实施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提质项目和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项目,规划建设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监测综合站点。
加快建设青海G新区教育科创园,建设人工智能研究院、青海科技城、西宁科技大厦等项目,打造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G新区和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个创新G地
建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与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基本建成法治青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青海建设达到更G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