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五年努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工作体系、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成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新标识,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到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
区域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一群两心三圈”布局持续优化,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成效突出,小城镇服务农村发展功能不断夯实,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2左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G,治理能力和现代化加快推进。
到2035年,城镇化G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模式更加成熟定型,人口自由流动制度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打造社区(村居)居民10分钟智慧服务生活圈。实施智慧社区(村居)提升工程,推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智慧化建设,加快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2025年建成5000个左右的智慧社区(村居),2035年基本实现智慧社区(村居)全覆盖。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提升农村地区移动宽带网络服务质量,提G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实现农村固定网络接入能力和速率基本达到城市同等水平。完善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信息终端、手机应用,加快乡村物联网建设部署,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附件: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鲁政办字〔2022〕44号,依托四进工作体系设立的两G项目专项督导组,对全省两G项目开展定期督导,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
鲁政办发〔2022〕7号,到2025年建成100个左右标杆乡镇和1000个左右标杆村,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5%,新建改造农村道路4万公里
山东省数字经济总量增幅超过1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累计建成1500个左右的智慧社区,建成并开通5G基站16万个
立足山东省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新格局,统筹规划全省大数据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数据赋能十强产业G质量发展
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参保率均在95%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以上;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工,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
鲁政办字〔2021〕125号,推进智慧城镇化,拓展数字应用场景,完善城乡数字治理,构建全国L先,特色鲜明的山东半岛智慧城市群
乡镇卫生厕所普及率提G到85%,每个乡镇(街道)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办好1个村卫生室,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3%以上,合肥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长三角中心区8市平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达到80%以上,城镇化率力争达到70%左右
韶府〔2022〕8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5,每千人执业医生数达2.8,产业结构优化为13:38:49
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左右,远期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城市群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00万人左右,占全区48.7%
城镇化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一区三城多节点市域城镇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39:1缩小至2.08: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城镇常住人口11000万人,农业转移人口多面融入城市,多层次城镇化发展格局更加成熟定型,城乡多面融合发展基本实现
城镇化发展多面提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0%,濮濮清同城化基本实现,市域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完成,全市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打造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以及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5%,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升,两J两带三轴六湾区城镇化空间格局更加优化,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影响力,竞争力大幅跃升
淮城融组办〔2022〕3号,围绕2035年建成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的总目标,新型城镇化主要发展指标13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完成
中心城区城镇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80万人,区位条件较好的乡镇,培育打造20个左右承担全市特色产业,乡镇城镇常住人口规模约80万人
平政办发〔2022〕47号;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发展的一心六J多点城镇格局;提G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