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纳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融入地方部门、基层网格治理体系,构建“网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模式,切实发挥“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基层综合治理体系作用。
2.开展面向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的气象服务。
3.完善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工作机制,提升公路、轨道交通、港口和北江航线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
4.加强城乡积涝监测预警,提升城市内涝风险防治能力。开展城市内涝、在建工地、地下车库、桥梁隧道涵洞等城市公共设施重点隐患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完成精细化的暴雨强度公式修编,适当提G城市防汛排涝标准,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5.提升重大活动、重要赛事气象保障水平。
6 强化乡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属地责任,细化乡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措施,进一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D一道防线示范市”(连州)、“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连山)建设,开展“气象防灾减灾D一道防线示范镇”试点建设,做好气象灾害应对处置等工作。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工作。
7 建立台风、暴雨、洪水预警信号及强降水短临预警与市县镇村四级防御行动挂钩机制。
8 落实台风、暴雨、洪水等巨灾指数保险机制,加强英德红茶、连州菜心等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研究,探索基于气象指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搭建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平台。
附件:关于印发清远市推进气象防灾减灾D一道防线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粤办函〔2022〕221号;用水总量控制在435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取用水量控制在13.03亿立方米以内,非常规水源利用量不低于8亿立方米,严格用水总量管控
加快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和设施配套,有效衔接前端分类收集及末端分类处理;明确各类垃圾分类收运模式;加强生活垃圾转运设施管理
台山市人民政府;防灾减灾方面指标有三项,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利用方面指标有五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指标有三项,农村水利方面指标有两项
普府〔2022〕19号;构建适应两统一职责的管理体系;自然资源保护水平实现新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显著提G;服务改善民生效能大幅提升
河府〔2022〕52号;基本实现河源12131交通圈,以时间换空间,打造河源到大湾区,深圳都市圈及周边城市G铁1小时交通圈,G速公路2小时交通圈
深圳还将强化软件人才集聚效应,加大软件人才招引力度,对承担工业软件,基础软件等重大技术攻关的核心团队,给予1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财政资金支持
从构建数据要素市场治理体系,提升数据要素市场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多面数字化发展,打造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先行区等方面,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发展
江府〔2022〕19号;货物进出口额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年均实际吸收外资金额不低于55 亿元;吸收外资金额不低于275 亿元
深圳供电局发布全国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应用,成功实现了居民家庭用电每日减排量,累计减碳总值等信息的清晰统计,从而推动居民家庭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粤民发〔2022〕55号;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服务更加可及便捷;社区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更加壮大;社区服务运行机制更加顺畅
产业营收突破2500亿元,形成3家以上营收超过100亿元和一批营收超过10亿元的设计企业,引进和培育3家营收超20亿元的制造企业,产业链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力争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39%,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8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641个
穗府办〔2022〕11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7%,人均预期寿命达83.6岁,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0万人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8年
肇府办函〔2022〕40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413.4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力争达到15028公里;新增建设泊位达30个;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出租车占比提G至100%
韶卫函〔2022〕53 号;制定重点行业L域健康企业建设指南,开展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健康帮扶活动,及时和推广中小微企业帮扶经验,形成有特色的可复制帮扶模式
穗府办〔2022〕10号;打造形成两城两都两G地,建成数产融合的标杆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强市;形成万千百规模化产业集群梯队格局
突出绿色发展,探索绿色生态文明发展路径;突出精细管理,以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为着力点;突出智慧引L,以网络化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管理服务系统
中发改服务业〔2022〕272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约7.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3%
汕府办〔2022〕16号;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成效,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不低于8%;海洋L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