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件制定的理论基础是互联网大脑模型。该模型认为:21世纪以来,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世界数字科技L域正在形成不同尺度的“大脑(Big Brain)”
系统。其中,互联网大脑通过与人类社会的结合形成世界数字大脑,通过与
智慧城市的结合形成城市大脑。因此,本标准将城市大脑作为世界数字大脑
的子集进行规划。
本文件认为城市大脑是结构复杂,应用范围广,覆盖区域大的城市级类
脑复杂巨系统,它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城市智能管理中枢、数字神经元网
络、云反射弧、数字感觉神经系统、数字运动神经系统等子系统,而不能简
单地等同于城市智能管理中枢。
本文件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形成1+2+N城市大脑建设框架。其中,1代表
构建世界统一的数字神经元网络;2代表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联合驱动城市大
脑运转;N代表各种数字神经元通过分工协同形成N条云反射弧,负责解决城
市或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和需求。在自然界中,生物脑特别是人脑是产生智
慧重要的结构,本标准从类脑仿生学角度建设城市大脑,符合自然界产生
智慧的基本原理,为智慧城市产生智慧提供了一种可行且关键的技术解决方
案
本文件认为城市大脑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在一个城市范围,它将沿着省
级大脑、国家大脑、世界数字大脑的路径不断演化,并终为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构建化的智能支撑平台。因此,本文件的制定为城市大脑的未来
扩展预留了空间。标准编制组将指挥控制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
术与城市复杂系统相结合,形成本城市大脑系列建设标准,旨在为智慧城市、
城市大脑等L域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性指导意见。
本文件共分为5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D层规划
要求和总体架构。
附件:城市大脑D层规划和总体架构T/CICC 3705—2022

对数字神经元映射的城市大脑关联对象类型进行划分,要求划分的类型相互之间有明确的区分特征,多个数字神经元在协同工作时在功能上的相互管辖关系
鲁数字〔2022〕24号;配备电子门禁等感知设备,实现对图书馆出入口人员流量的监测,自动标记和阈值报警,辅助图书馆管理人员对人流量进行分析管理
通过大众媒体及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移动应用等自有数字文化平台,开展群众文化宣传推广,及时在线发布各类培训,文化活动等宣传推介信息和相关新闻报道
实现整个美术馆内无线网络全覆盖,支持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终端以无线方式连接上网,能够承载馆内各类数据存储、运算和展示等业务
通过云展厅,虚拟展厅等方式,实现馆内实体展览的在线虚拟展览服务,实现观众与展示内容的交互,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立体化参观体验
配备防火,灾害监测设备,实现有效的火灾防范,地质灾害监测以及自动报警 在危险地段,实现安全提示,自动报警等,实现事故现场的远程监测和事故处理
鲁数字〔2022〕25号;建设智慧停车系统,提供空余车位查询,车位预定,车牌识别,停车导航,反向寻车,自助缴费等智能停车服务,配备自助售货机、无人商店等设施
鲁数字〔2022〕26号;接收公交车辆数据和更新电子站牌数据,实现电子站牌的数据传输,监测,信息发布,远程维护等功能的管理与服务系统
鲁数字〔2022〕27号;通过安装智能控制设备,监测照明设施运行参数,判别运行状态,实现照明设施节能控制与分析,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覆盖和容量提升
鲁数字〔2022〕28号,系统通过对接停车场内智能化设施对静态数据及动态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实现对数据的统一管理,数据传输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
鲁数字〔2022〕29号,学校网络应接入市教育城域网,接入带宽不低于1Gbps,班均桌面接入带宽不低于100M,按需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
G等校园网络建设应覆盖到所有教学,实训,活动场所,主要包括校园有线接入网,校园无线接入网,物联网,5G网络,校园网出口及校外网络连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