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成功创建了右玉县、沁源县、 沁水县、芮城县、蒲县、阳城县、平顺县、安泽县8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以及右玉县、沁源县、沁水县、蒲县4个“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省建设各项指标不断提升
通过构建集 约G效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出色的生态经济、 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生态人居、弘扬丰厚务实开放创新的生态文化以及完善科学G效清 晰完备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文 明建设力度,不断提G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努力打造生态脆弱区、 资源型经济省份生态省建设的“山西样板”.
附件:关于印发山西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0年)的通知

晋政发〔2022〕12号,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
晋政发〔2022〕4号,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县、乡、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健身品牌活动数量达到15项
太原市将推动新材料向产业高端和前沿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打响太原品牌 太原制造
晋政发〔2021〕33号,层次多元化客运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3223出行交通圈;形成123快货物流圈;两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晋政发〔2021〕32号,明确十四五期间我省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对2035年的远景目标进行了展望,明确了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
重点建设百度(山西)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重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大数据平台、山西省智慧停车云平台等项目
晋政发〔2021〕12号,加速推动智能煤机、重型机械、纺织机械、农机装备、煤化工装备等五个传统优势装备产业向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开发区改革创新形成制度性成果,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打造运城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动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先行区
全力打造,大同蓝,大同绿,大同清品牌。深入实施,大同蓝捍卫行动,持续推进,控煤、治污、管车、降尘行动,提升,大同蓝品质
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黄河和京津冀生态屏障建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形成,美丽山西全方位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