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多面贯彻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和提G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G质量发展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多面把握“两个大局”,夯实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基础,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加强抗震设防和应急准备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二是坚持预防为主,降低风险。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施策。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
(三)规划目标。到2025年,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准确、服务G效、管理科学的新时代安阳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显著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本业务、科技创新、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基本建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G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明显提升地震灾害防御水平,地震灾害风险对全市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降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
(四)主要任务。提出7项主要任务,分别是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提升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提升科技支撑和信息化水平。
(五)重大项目。为服务规划目标实现,解决防震减灾基础设施短板和弱项,实施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防震减灾智慧科普工程等3个重大项目。
(六)保障措施。为保障规划落实,提出了加强组织L导、强化法治保障、健全投入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完善评估机制等保障具体措施。
附件: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郑政〔2022〕10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力争每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0家以上
郑政办〔2022〕58号;贯彻三新战略,开启G质量信用示范城市新征程;实施硬核工程,引L“信用郑州”美好生活新风尚;健全信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郑州市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100家,形成8000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带动全市10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驻政〔2022〕46号;全市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建设加快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基本建成
豫政办〔2022〕61号;力争每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上市公司总数突破200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突破10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500家
驻政〔2022〕40号;现代物流项目数66个;商务服务项目数59个;健康养老项目数7个;文化旅游项目数34个;电子商务项目数5个;科技服务项目数8个
安政〔2022〕4号,预计到2025年,年产值达到25亿元;航空产业企业达到70家;安阳民用机场实现年旅客吞吐量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155吨
洛政〔2022〕25号;共设置17项主要指标,其中5个约束性指标,12个预期性指标;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机制基本建立;构建四区,四廊,一带,多节点,多网络的格局
周政办〔2022〕21号;建成符合ISO9001标准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晴雨预报准确率提G到89%以上,暴雨预报准确率提G15%
建成全省教育专网和教育云体系,形成云网融合的信息网络支撑环境,建成省级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完成全省教育专网建设任务;完成全省教育云体系构建任务
豫政〔2021〕52号,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和现代供应链中心地位初步确立,流通网络体系明显优化,流通枢纽地位明显提升,流通质量效益明显提G
豫政〔2021〕55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左右,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左右,5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800万人左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
豫政〔2021〕56号,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
豫政〔2021〕66号,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建设,深化本质安全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安全应急素养等七项主要任务
突出儿童权利的优先保障,更加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对儿童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保护,更加强调促进儿童发展和保障儿童权利的制度机制建设
豫政〔2022〕8号,设置健康、教育、经济、参与决策管理、社会保障、家庭建设、环境、法律8个L域,提出76项主要目标和94项策略措施
豫政〔2022〕12号,完善运行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实施航空物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应急物流,绿色物流,市场主体,重大项目实施等七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