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前瞻三十年的视野来审视和规划未来五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L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引L经济G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成为国内L先的新兴产业发展标杆城市。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具有影响力的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G端装备产业G地基本形成。
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建成全省国家创新G地的引L中心。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每万人口G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建成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在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超硬材料等L域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涌现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力争每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0家以上。
企业竞争力得到新提升,形成若干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具有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到2025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力争培育更多世界知名科技企业和一大批掌握关键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G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新培育一批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集聚发展呈现新格局,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5G、超硬材料(新材料)等10个新兴产业链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培育形成5个以上规模超千亿的特色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发展成为万亿级产业。
附件:关于印发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郑政办〔2022〕58号;贯彻三新战略,开启G质量信用示范城市新征程;实施硬核工程,引L“信用郑州”美好生活新风尚;健全信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郑州市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100家,形成8000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带动全市10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驻政〔2022〕46号;全市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建设加快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基本建成
豫政办〔2022〕61号;力争每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上市公司总数突破200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突破10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500家
安政办〔2022〕9号;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准确,服务G效,管理科学的新时代安阳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显著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
驻政〔2022〕40号;现代物流项目数66个;商务服务项目数59个;健康养老项目数7个;文化旅游项目数34个;电子商务项目数5个;科技服务项目数8个
安政〔2022〕4号,预计到2025年,年产值达到25亿元;航空产业企业达到70家;安阳民用机场实现年旅客吞吐量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155吨
洛政〔2022〕25号;共设置17项主要指标,其中5个约束性指标,12个预期性指标;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机制基本建立;构建四区,四廊,一带,多节点,多网络的格局
周政办〔2022〕21号;建成符合ISO9001标准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晴雨预报准确率提G到89%以上,暴雨预报准确率提G15%
建成全省教育专网和教育云体系,形成云网融合的信息网络支撑环境,建成省级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完成全省教育专网建设任务;完成全省教育云体系构建任务
豫政〔2021〕52号,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和现代供应链中心地位初步确立,流通网络体系明显优化,流通枢纽地位明显提升,流通质量效益明显提G
豫政〔2021〕55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左右,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左右,5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800万人左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
豫政〔2021〕56号,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
豫政〔2021〕66号,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建设,深化本质安全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安全应急素养等七项主要任务
突出儿童权利的优先保障,更加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对儿童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保护,更加强调促进儿童发展和保障儿童权利的制度机制建设
豫政〔2022〕8号,设置健康、教育、经济、参与决策管理、社会保障、家庭建设、环境、法律8个L域,提出76项主要目标和94项策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