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40亿元,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2家,新增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围绕城市安全、工业应用、环境监测、农林畜牧等L域,开展融合创新应用,培育15个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和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集聚,培育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或智能制造L军服务机构2家。
(二)发展方向
围绕基础支撑层、技术产品层、应用示范层这三大产业链L域,加快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多面提升产业层级和规模。
(三)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开展深度学习、AIGC等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人工智能底层硬件制造技术以及机器学习、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等关键应用技术开展攻关。加强多样化的智能产品和应用软件平台的研发与产业化。二是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强企业引育,提升主体创新能力。发挥各板块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创新园区载体建设。三是加快智能场景融合应用。深化“AI+制造业”场景应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效能,推动我市“产业智能化”发展。多面加强人工智能与政务、城市治理、交通、安防等L域的融合应用水平,不断推进“智慧宜兴”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在民生、教育、文化等L域的创新融合应用,提升社会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感知度与参与度。四是构建出色创新发展生态。深入实施“太湖人才”和“陶都英才”计划,强化产业人才支撑。加强人工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工智能深度广泛应用提供支撑。通过成果展示、产业对接等交流活动,搭建沟通平台,拓宽合作渠道,激发创新活力。
附件:关于印发《宜兴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4000亿元,无锡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231亿元,增长21%,人工智能核心企业87家,泛人工智能企业近1000家
平台企业以及与平台企业合作用工的企业,与依托平台就业并形成劳动关系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以就计件单价,订单分配,抽成比例,职业伤害保障等内容开展集体协商
对经营者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行为,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苏政发〔2022〕44号,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总值比重达到13.5%左右;提出七大重点任务,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平台
苏政发〔2022〕44号,明确了推进数字政府G质量建设的几大任务,推进一网统管,升级省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提升全网全域态势感知和安全防护本质能力
南京都市圈范围:面积2.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000万人,到2025年,人均GDP超过15万元,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G
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重点行业全覆盖,建成3至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不少于1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解析量和融合应用规模化增长
苏州生物医药、连云港石化、常州G端装备、宿迁纺织纤维等重点产业集群项目明显增多,一批核心技术攻关、解决进口替代的新项目纳入清单
《智慧G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在总结沪宁G速、五峰山G速、苏台G速等一批智慧G速公路试点示范经验的基础上,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提出了智慧G速公路的发展目标、建设原则、总体架构和主要内容
苏政办发〔2020〕71号,明确江苏省围绕建设数字经济强省,着力实施数字设施升级、数字创新引L、数字产业融合、数字社会共享、数字监管治理、数字开放合作六大工程
到2022年末,苏州市智能制造发展关键技术装备进一步突破,规模以上装备产业总产值将达1万亿元左右,G端装备占装备产值比重保持在40%以上
提出到2022年:引进培育2-3家国内L先且具有核心技术的区块链龙头企业;建成8-10个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