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顾了科技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以展望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场景
本研究报告梳理了工业革命以来,颠覆性科技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宏中微观影响,以及对理想城市模型的引导性作用,进而得出城市发展的规律特征,为本报告聚焦当下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展望近未来城市空间情景提供基础。
2.梳理当代对城市空间正在或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兴技术,总结技术驱动下未来城市空间的主要趋势
本研究报告从技术供给和人类需求角度探索未来城市空间变化的驱动力。整理新兴技术在不同层级对空间的影响。并基于“技术驱动-产品服务迭代-空间转型”的传导链,讨论新兴技术对城市空间的重构与转型,终凝练成八个主要趋势判断。
3.展望未来城市间、城市内部功能空间和设施可能发展的场景及其正负外部性,以引发更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本研究报告总结区域层面的等级、规模、联系的发展趋势,探索未来城市居住、办公、交通、休闲空间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在技术驱动下的发展趋势,总结其正负外部性,并对新现象、新技术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路径和效益进行探讨,旨在引发更深入的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相关讨论与研究。
4. 整理丰富的设计、建设及运营案例,展示多种可能性的未来城市空间创造实践
本研究报告通过丰富的案例积累和系统的整理,充分展示不同创造主体针对未来城市空间场景的想象与实践,为了解目前多学科对未来城市空间研究的进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以激发更多元的深入思考与研究。
附件:清华与腾讯联合发布“WeSpace 2.0·未来城市空间 2.0”展望近未来城市空间场景
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建设结合的产物,评估模型通过城市大脑的统一规划范围确定年龄段,评估值换算成年龄增量后从而形成城市大脑的发育年龄
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形成1+2+N城市大脑建设框架为智慧城市产生智慧提供了一种可行且关键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L域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性指导意见
对数字神经元映射的城市大脑关联对象类型进行划分,要求划分的类型相互之间有明确的区分特征,多个数字神经元在协同工作时在功能上的相互管辖关系
鲁数字〔2022〕24号;配备电子门禁等感知设备,实现对图书馆出入口人员流量的监测,自动标记和阈值报警,辅助图书馆管理人员对人流量进行分析管理
通过大众媒体及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移动应用等自有数字文化平台,开展群众文化宣传推广,及时在线发布各类培训,文化活动等宣传推介信息和相关新闻报道
实现整个美术馆内无线网络全覆盖,支持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终端以无线方式连接上网,能够承载馆内各类数据存储、运算和展示等业务
通过云展厅,虚拟展厅等方式,实现馆内实体展览的在线虚拟展览服务,实现观众与展示内容的交互,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立体化参观体验
配备防火,灾害监测设备,实现有效的火灾防范,地质灾害监测以及自动报警 在危险地段,实现安全提示,自动报警等,实现事故现场的远程监测和事故处理
鲁数字〔2022〕25号;建设智慧停车系统,提供空余车位查询,车位预定,车牌识别,停车导航,反向寻车,自助缴费等智能停车服务,配备自助售货机、无人商店等设施
鲁数字〔2022〕26号;接收公交车辆数据和更新电子站牌数据,实现电子站牌的数据传输,监测,信息发布,远程维护等功能的管理与服务系统
鲁数字〔2022〕27号;通过安装智能控制设备,监测照明设施运行参数,判别运行状态,实现照明设施节能控制与分析,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覆盖和容量提升
鲁数字〔2022〕28号,系统通过对接停车场内智能化设施对静态数据及动态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实现对数据的统一管理,数据传输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