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通过《深圳特区报》正式公布。为破解人工智能产品落地难问题,《条例》提出创新产品准入制度,对于、地方尚未制定标准但符合国际先进产品标准或者规范的低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允许通过测试、试验、试点等方式开展先行先试。
1 次立法明确人工智能概念和产业边界
《条例》从技术角度对人工智能的概念作出了规定——利用计算机或者其控制的设备,通过感知环境、获取知识、推导演绎等方法,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或扩展。同时明确了人工智能产业的边界,将人工智能相关的软硬件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系统应用、集成服务等核心产业,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各L域融合应用带动形成的相关产业都纳入人工智能产业范畴。
2 建立面向产业的算力算法开放平台
建立面向产业的算力算法开放平台,鼓励和支持G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开放算力资源,降低企业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培育共享协作的开源治理生态。
3 定期制定并发布人工智能场景需求清单
在分J分类监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品准入制度,规定对于、地方尚未制定标准但符合国际先进产品标准或者规范的低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允许通过测试、试验、试点等方式开展先行先试。
4 设立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
明确了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底线,在研究和应用活动中,禁止危害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侵犯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权益;禁止利用算法技术根据用户的偏好、支付能力实施消费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等。
附件:《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公布,11月1日正式实施

报告从政策支持,技术发展,产业融合,投融资市场等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竞争格局变化,解析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背景,AI落地机遇和落地发展方向
提升人工智能系统稳定性,隐私保护技术占据可信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主流;开展可信AI测试工具征集和可信AI试评估等落地实践;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A14K12 将K12四个年龄层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分为智能感知,表示和推理,机器学习, 自然交互和社会影响五个方面,了解计算机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的能力
设置了10个模块和62个知识点(含9个进阶知识点),希望学生们能了解符号主义人工智能,连接主义人工智能和行为主义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融合交叉等历史发展脉络
人工智能知识领域相关内容被分为智能系统基础,搜索与优化,知识表达和推理,学习,智能体,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先进机器学习,机器人,知识系统,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13个知识点
《蓝皮书》主要结合教育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计划)中《人工智能引论》课程建设阶段性结果,对人工智能教与学的知识点历史发展和建设思路进行思考
解读了百度智能云全新升级的智能对话平台UNIT 7.0及三大引擎的技术先进性与应用价值,帮助企业促进营销与服务的一体化升级
现有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1,000家,累计融资总额超过2,500亿美元;累计融资金额则达到全球总额的95%,AI企业和融资活动集中在美、中、英等国家
盘点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智能技术等相关领域的重要进展,同时还囊括了脑机接口、新型脑成像等学科热点
政策层面,国内外不断强化人工智能的战略地位;技术及应用层面,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基于可信人工智能的产业实践不断深入
全球市场人工智能竞赛发展趋势,拆解人工智能竞赛的价值意义,提出对人工智能竞赛推动前沿技术落地的创新价值思考
将自动化视为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基础运营的新关键,同时说明了自动化反过来将如何促进员工升级价值链,专注于解决更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