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沪成功召开。当天,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全国人形机器人检测认证工作组发布《人形机器人检测认证白皮书》,白皮书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编写!
人形机器人目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市场规模巨大,目前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也将人形机器人上升到战略高度。
检测认证不仅是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检测认证,可以确保人形机器人智能、可靠、可信、安全、兼容、绿色,从而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人形机器人迈向规模化部署的历史关口,构建科学、系统、前瞻的检测认证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人形机器人检测认证白皮书》从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人形机器人技术特征、挑战与风险、人形机器人检测路径、人形机器人标准需求、人形机器人认证规划六个方面,多面剖析产业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路径。
《人形机器人检测认证白皮书》的发布,旨在为产业筑牢质量根基,系统性解决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助力产业稳健迈向规模化部署,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1. 前言
背景: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传感器与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从技术孵化期迈向实际应用与产业落地。
意义: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体系与类人行为系统的具象化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深远的社会影响。
目标:建立科学、系统、权威的人形机器人检测与认证体系,推动其产业化落地与社会可持续应用。
2.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2024年ZG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7.6亿元,预计2030年发展为千亿元市场。
技术创新: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2025年预计为量产元年。
政策支持:多部委发布政策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各地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
应用场景:工业制造、养老陪护、医疗辅助、公共安全等领域逐步普及,检测需求差异化。
3. 人形机器人技术特征
零部件构成:包括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及电池等,关节模组是重要硬件模块。
技术架构:分为“大脑”(基于AI大模型)、“小脑”(负责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和“肢肌体”(实现高动态运动)。
发展历程:从初具人形的被动机构到大模型赋能、自主通用的全能机器人。
4. 人形机器人挑战与风险
技术挑战:多模态感知系统融合算法不成熟,通用大模型推理效率和边缘部署面临瓶颈。
商业挑战:硬件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系统软件开发成本高,市场应用处于试点阶段。
安全风险:智能行为的不确定性、对人类隐私的潜在侵害及对伦理边界的模糊理解。
法律风险:缺乏专门面向人形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法规与标准,法律责任界定不明确。
5. 人形机器人检测路径
指导思想:促智能发展、守安全底线、保本体可靠,构建立体化评估框架。
检测对象:涵盖数据、模型、零部件、具身智能体至应用场景,两条技术路线相辅相成。
测试手段:包括仿真测试、实物测试、环境模拟测试。
检测专业:
智能:评估大小脑智能、肢肌体运动能力。
安全:包括机械安全、电气安全、功能安全、协同安全。
可靠:考察寿命、平均无故障时间、环境适应性。
可信:涵盖数据可信、算法可信、行为可信。
兼容:评估电磁兼容、协议兼容。
绿色:关注能效、有害物质控制、碳足迹管理。
6. 人形机器人标准需求
概述:人形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标准、检测、认证的支撑。
方法标准:包括安全、可靠、可信、智能、兼容、绿色等六个方面的测试方法。
基本指标标准:提供核心零部件、功能模块、肢体部件、数据、模型、具身智能体的量化指标。
应用指标标准:针对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服务、高危/救援、医疗等场景制定专用标准。
7. 人形机器人认证规划
认证标志:采用ZG机器人CR认证标志,包含认证机构名称、技术专业标识符、数字等J色条和二维码。
认证模式:采用型式试验和型式试验+次工厂检查+获证后监督模式,并引入模型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认证发展路径:从产业链、技术迭代、应用场景三个维度构建CR认证目录。
采信互认:推动认证结果在财政、税收、金融、科技、工程等领域的采信使用,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检测认证结果互认。
![]() |
智能服务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