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12月,共征集到来自23家单位提供的35项城市大脑案例,来自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以及新区/园区等多类地域,主要应用场景覆盖城市治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生态、智慧经济、智慧能源和产业融合等多个L域,综合展现了各地市结合本地实际需求在城市大脑方向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整理收集的案例,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组织各案例提供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城市大脑案例集(2022)》(以下简称“案例集”)。
案例集旨在为各地开展城市大脑建设提供场景规划和技术实施参考,推动城市大脑行业发展。同时,通过分析案例集,充分挖掘城市大脑标准化需求,为十四五期间城市大脑标准体系构建和城市大脑相关标准的规划与制定提供丰富的实践支撑。
附件: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组织各案例提供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城市大脑案例集(2022)》

梳理了IDC对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为基础,探讨城市大脑发展的形式,分析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构建城市大脑标准的基础理论,1+N模式建设方案,城市大脑与城市智能管理中枢的关系,建设城市大脑的时代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简明但深入的阐述
展望未来城市间城市内部功能空间和设施可能发展的场景及其正负外部性,以引发更深入的讨论与研究,展示多种可能性的未来城市空间创造实践
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建设结合的产物,评估模型通过城市大脑的统一规划范围确定年龄段,评估值换算成年龄增量后从而形成城市大脑的发育年龄
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形成1+2+N城市大脑建设框架为智慧城市产生智慧提供了一种可行且关键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L域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性指导意见
对数字神经元映射的城市大脑关联对象类型进行划分,要求划分的类型相互之间有明确的区分特征,多个数字神经元在协同工作时在功能上的相互管辖关系
鲁数字〔2022〕24号;配备电子门禁等感知设备,实现对图书馆出入口人员流量的监测,自动标记和阈值报警,辅助图书馆管理人员对人流量进行分析管理
通过大众媒体及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移动应用等自有数字文化平台,开展群众文化宣传推广,及时在线发布各类培训,文化活动等宣传推介信息和相关新闻报道
实现整个美术馆内无线网络全覆盖,支持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终端以无线方式连接上网,能够承载馆内各类数据存储、运算和展示等业务
通过云展厅,虚拟展厅等方式,实现馆内实体展览的在线虚拟展览服务,实现观众与展示内容的交互,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立体化参观体验
配备防火,灾害监测设备,实现有效的火灾防范,地质灾害监测以及自动报警 在危险地段,实现安全提示,自动报警等,实现事故现场的远程监测和事故处理
鲁数字〔2022〕25号;建设智慧停车系统,提供空余车位查询,车位预定,车牌识别,停车导航,反向寻车,自助缴费等智能停车服务,配备自助售货机、无人商店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