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及ZG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产业链聚焦 “大脑(主控制系统)、小脑(运动控制系统)、肢体(执行部件)” 核心环节,AI 大模型赋能与核心电子元器件升J是关键驱动力,同时面临数据采集瓶颈与技术路线探索等挑战。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市场:GGII 预测2025年规模达63.39 亿元,2030 年超 640 亿元,2035 年突破 4000 亿元;高盛乐观预测 2035 年可达 1540 亿美元,马斯克认为长期需求量或达 100-200 亿台,远超汽车产业体量。 ZG市场:2024 年市场规模 12.54 亿元、销量 2400 台,2025 年订单量已超 2024 年全年,预计 2030 年规模达 254.14 亿元、销量 16.25 万台,年复合增长率显著。 量产进展:2025 年多家企业启动量产,特斯拉计划年产数千台,2026 年扩产至 5-10 万台;国内优必选、智元、宇树科技等规划年产能均在 1000-5000 台区间。
(二)参与企业格局
国际企业:技术先行,聚焦商业化探索。特斯拉 Optimus 强调 “有用性 + 可负担性”,目标成本 2 万美元;波士顿动力 Atlas 为技术验证平台,转向全电动设计;Agility Robotics 的 Digit 在物流场景实现小批量部署,商业化进展L先。 ZG企业:加速追赶,特色化发展。优必选 Walker 系列覆盖多场景,获东风柳汽采购订单;智元机器人依托自研 AI 大脑与灵巧手,聚焦工业制造场景;小米、傅利叶智能、星动纪元等分别从消费电子、康复、高校孵化等路径切入,形成多元竞争态势。
(三)政策支持
层面:《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 2025 年关键技术突破、批量生产,2027 年形成安全可靠产业链;《“十四五”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提供宏观支撑,2025 年人形机器人技术要求国标获批立项。 地方层面:上海、上海、深圳等城市出台专项政策,设百亿J产业基金、提供研发补贴与应用场景开放,打造产业高地。 国际层面:美、欧、日、韩等通过J计划扶持,美国推动机器人规模化部署,欧盟 “地平线欧洲” 计划、日本 “Moonshot 研发计划” 提供资金支持。
(四)技术发展趋势
硬件端:主处理器向高算力演进(NVIDIA Thor 达 2000TOPS);MCU 集成更多外设与 AI 能力;GaN 功率器件广泛应用;传感器向高精度、多模态融合升J。 软件端:大模型赋能成为核心,VLA(视觉 - 语言 - 动作)模型为当前主流,端到端模型因技术难度高仅少数企业探索;仿真工具(智元 Genie Sim、NVIDIA 相关工具)助力算法验证。
(五)核心挑战
数据采集瓶颈:训练数据匮乏,真实数据遥操采集成本高,仿真数据存在 “虚拟到现实” 偏差(性能衰减超 40%),真人数据映射处于早期阶段。 技术路线尚未收敛:主控方案、视觉方案、关节驱动方式等仍有多元探索,标准化程度待提升。 成本与可靠性: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规模化生产尚未完全落地,成本下降空间需持续挖掘;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需长期验证。

![]() |
| 智能服务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