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层面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出台多项关键政策。2021
年 12 月,工信部等十五部门将人形机器人明确纳入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支持
建设J创新平台,加速产业升J。2023 年 10 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
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三步走”目标:到 2025 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关
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 2027 年,技术创
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长期来看,推动人形机器人
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新引擎。
我国人形机器人已形成“核心突破-特色互补”的区域协同格局。从政策侧重点看,东部地区侧重高端研发、场景开放和人才引进,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附加
值;中西部地区则更注重供应链本地化和成本控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东部地区
的上海、上海、深圳等地,凭借科技和经济优势,重点发展高端研发与场景开放。
上海设立百亿产业基金,其中对人形机器人项目投资预计占比达 15%-20%,助力
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还计划创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海为入驻特定产
业园区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租金减免(前三年 50%-70%)和研发补贴(Z高可
达项目研发投入的 30%),并开放测试场景。深圳建设“人形机器人产业带”,给
予税收优惠(符合条件企业实施 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和人才优惠(为高
端人才提供落户便利、住房补贴等)。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等地,聚焦供应链
本地化与成本控制。重庆设立规模达 5 亿元的联合创新基金,支持人形机器人企
业发展,推动国产替代,提升产业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成都通过建设产业园区,
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集中生产空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产业多面发展。
在政策力度上,各地均有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但具体规模和比例有所
差异。例如,上海的产业基金规模大,深圳的税收优惠幅度明显。从推进时间线来
看,各地政策不断更新完善,且呈现出相互借鉴、协同发展的趋势。这些政策共同
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多点开花,加速产业发展进程。
基于人形机器人极强的跨场景适配与承载 AI 落地的能力,有望在未来 5-10年内重塑产业生态,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复等多领域实现规模化渗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
聚焦企业数智化转型中的 “AI 就绪度” 建设,核心定位是从 “产业机遇 - 企业实践 - 硬实力剖析 - 评估体系” 四个维度,助力企业识别 AI 转型短板、明确变革路径,实现从 “AI 可用” 到 “AI 好用” 的跨越
餐厅,家政,物流,养老,服装等行业有较好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前景,服装行业的垂直机器人开发有望加速,物流行业有望成为一个“爆款”场景,康养有望助力产业实现关键的零到一突破
当前主流模型多聚焦于视觉、语言与动作三模态,下一阶段有望引入触觉、温度等感知通道,提升机器人环境建模与推理能力,可扩展的训练场正成为通用机器人训练体系的关键支撑
未来五年内B 端养老院及医 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元,C 端家庭机器人市场有望达到50亿元,展现出广阔的蓝海前景,B+C 端市场空间五年规模有望超170亿
2040年摩登7将拥有多少人类型机器人与摩登7并肩工作的预测,数量10亿到100亿,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工作的机器人助手租赁成本约为每月300美元
从完全由人控制到完全自主智能,当前产业正朝L3级迈进;L4级未来3-5年内落地;L5级以C端应用为主,未来5-10年内落地;多家公司的L4级轮式具身机器人产品及其特点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2030年发展为千亿元市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的理想情况下,2035年市场规模可达1540亿
物流效率提高15%,年减少叉车燃油消耗8000升;减碳21.8吨;降低重载搬运下的职业伤害风险工伤率下降12%;年节约原材料成本120万;院内交叉感染风险降低 30%
能耗降低-运行次数减少28%;酒店年均节省电费1.5万元;数据泄露问题减少90%;酒店每年节省潜在合规成本80万元;年节水22.5万升;年减少有害化学物质排放1.2吨
从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人形机器人技术特征、挑战与风险、人形机器人检测路径、人形机器人标准需求、人形机器人认证规划六个方面,全面剖析产业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路径
工业市场规模有望到2035年达到140.6 亿美元;酒店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4.6亿美元;康养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20.5亿美元;餐饮市场规模有望爆发式增长至214.4 亿美元